近日,全国多地启动新一轮治超行动,旨在打击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保障公路运输市场安全有序运行。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治超工作上屡出重拳,但超限超载现象却似乎并未减少,部分地区甚至陷入“越治越超”的困局。
执法监管“一阵风”
近年来,为根治超载超限这一顽疾,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治超政策。不过,由于缺乏常态化治超机制,导致货车超载超限时有发生。
“当前,一些地区的治超行动往往集中在某个时间段或区域进行,执法力度虽大但持续性不足。行动结束后,部分司机和物流企业便开始放松警惕,甚至抱有‘风头一过便无碍’的侥幸心理。这种‘一阵风’式的执法模式,使得治超效果大打折扣。”中汽兄弟副总经理、中汽卡车兄弟俱乐部创始人杨金国说道。
卡车行业资深人士吴坤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近年来治超行动一般都是执法强度高却难以持续,每当行动告一段落,执法力度便迅速减弱,超限超载现象随即“死灰复燃”。吴坤认为,治超工作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任务,而非临时应急之举。目前,许多地方的治超工作仍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制度保障,未能建立起稳定的长效机制,因此难以达成预期的治超目标。
“治超工作的确需要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但当前很多地区的治超工作还停留在临时性、突击性阶段,这无疑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是执法力度薄弱区域,超载车辆往往能够畅通无阻。”中汽兄弟中汽数字研究院院长陈志强介绍说。
处罚过轻 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货车超载超限屡禁不止,还与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密切相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将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若超过核定载质量30%或违规载客,则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显然,与超载所带来的高额收益相比,当前的处罚力度明显不足,难以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很多地区未能严格执行超载强制卸货的规定,只要缴纳罚款便可继续上路。这种较低的违法成本,使得超载超限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杨金国补充说。
此外,对运输企业处罚力度不足也是导致超载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当前,一些运输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法超限超载,即便被查处,也只是缴纳少量罚款作为象征性惩罚。面对这种“尚能承受”的违规成本,不少物流公司依然选择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
吴坤则认为,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削弱了处罚的震慑效果。“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系统的法律依据,在治超过程中极易出现执法不规范、以罚代管、乱收费、贿赂执法等乱象。例如,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存在收受贿赂后放行超载车辆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执法公正性,还在无形中助长了超载风气。长此以往,运输从业者愈发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交钱就能通行,超载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他如是说。
尽管当前部分地区已尝试实施超载入刑,但这一政策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相较之下,国外一些国家在处罚超限超载方面力度要大得多。例如,在美国,超载车辆将面临高额罚款和刑事处罚,甚至可能被判处监禁。而在一些欧洲国家,超载车辆不仅会被严惩,还会被强制卸载货物,并对运输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行下调,进而影响其未来经营活动。
生产企业源头失守
货车超限超载治理困难重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汽车生产企业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以来,“多拉快跑”一直是运输从业者的核心诉求,这促使一些车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货车的载重能力,这也直接导致部分车型的实际整备质量超出国家标准。
现如今,随着政府对超载行为的严厉打击,车企在产品设计上虽有所调整,并推出轻量化车型,但其“减重”效果并不明显。在对外宣传时,不少企业仍将重载能力、多拉快跑等作为营销卖点,甚至有些企业公然标注车辆可超载吨数,特别是在新能源轻卡、冷藏车、大件运输车领域,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部分运输从业者透露,自政府相关部门整顿货车“大吨小标”问题以来,某些轻卡企业并未切实执行整改措施,它们表面上打着合规生产的旗号,私下却进行违规操作。在车辆上牌时,这些企业会提供一套轻量化配件安装在车上,以满足法规要求。上牌手续完成后,车企和经销商还会提供所谓的“售后”服务,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加装重载套装等配置。在后续年检中,用户只需与有关人员联系,将货箱和轮胎换回之前的轻量化套件,或者通过拆卸底盘、更换车牌等手段,即可轻松通过检查。如此一来,所谓的合规车辆也能拉重货了。
“这些违规操作及违规车型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还扰乱了公路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诱发恶性竞争。”杨金国表示,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运输从业者选择购买违规车型进行超载运输,这一行为侵占了合法运输企业的市场空间。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合法从业者举步维艰,进而加剧超载问题的严峻形势。
如何破解治超难题
年年治超年年超,如何才能彻底打破“越治越超”的困局?
在杨金国看来,治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长远来看,治理公路运输行业的不法行为不仅要依赖于法律的震慑力、执法落实过程中的零容忍,还应针对运输行业的盈利模式提出整改措施,遏制恶性竞争,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治超难’并不是卡车司机一方所导致的结果,这与监管部门、车企、货运直接受益人等多个方面有关。因此,必须打破公路运输行业背后的利益链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秘书长左新宇表示,超载不仅仅是运输从业者的问题,更深层次反映出包括货主方、物流企业、整车企业、改装厂、车管所及高速公路管理方等整个链条存在的漏洞。可以说,任何一环的问题不解决,超载都无法根治。因此,他呼吁,应尽快建立治超常态化机制,打破行业利益链条,集中治理、毕其功于一役,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
“事实上,治超常态化是解决公路运输市场超载问题的前提条件。”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红认为,纵观10多年来的治超行动,主要呈现阶段性治理和行政性治理两大特征,这就陷入“一治就好,一放就超”的怪圈。因此,治超工作需狠抓不懈,当作一场持久战来应对。
“在完善监管体系、修补漏洞的同时,整个行业也亟须加强自省。”物流行业专家孔震强调,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深刻认识到,超载、超限等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因此必须摒弃侥幸心理,不应以牺牲安全和合规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只有坚守规定、规范运营,才能确保道路交通运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车辆严格遵守载重限制,界线明确,才能避免运价过低以及恶意竞争。只有各类卡车各司其职,公路货运市场才能井然有序,才能建立健康的物流生态,让各方共同受益。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