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李子良:道路自信,迈向汽车强国的力量源泉

2024-12-24

       时至岁末,我国汽车产销量再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整车出口总量亦跃升至500万辆。这一辉煌成就,根植于中国汽车工业70余年来的深厚底蕴,更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所秉持的发展理念、制定的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模式革新、人才梯队建设,以及技术创新领域持续突破等诸多成功要素交相辉映的硕果。
  迈向汽车强国的实践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前瞻性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发展”。这与之前学术界“以工立国”的初步觉醒及地方零散发展汽车产业的自发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工业尤其是汽车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政策方针之中。1956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下线,国家最高决策层正式确立“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战略方针。此后几年里,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不仅完成了现今中国汽车产业约80%的基础构建,还成功组建了国有汽车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致力于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同时不断探索商业模式的革新。以中国重汽(济南汽车制造厂)为例,40年来,其先后引进罗曼、斯太尔、沃尔沃和曼恩等国际领先商用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自主品牌塑造,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同时,中国重汽还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这一战略眼光为其今日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陆续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等一系列重大产业规划,旨在深化汽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地方与民营企业的造车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车、比亚迪、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表现出色。它们凭借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东风,积极争取汽车生产资质,紧抓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积累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步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技术革新与商业模式转型的新格局,国家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全面激活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完整工业体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汽车产业合资合作过程中培育的庞大人才队伍。这一规划推动了汽车领域商业模式的重构,促进互联网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如今,蔚来、小鹏、理想等一大批新锐造车势力应运而生,它们全面整合传统汽车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汽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资源,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构建汽车强国基石
  过去数年间,不断有所谓的行业专家发表诸如“(中国)自主品牌虽有部分企业已实现短期盈利,但长远观之难逃衰败命运,皆因我们已错失发展黄金时期”或“我们(中国)不应特立独行,构建与全球相异的系统与生态”等短视言论。更有甚者,对“年产销整车3000万辆,出口500万辆,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超50%”这一成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然而,笔者必须要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系统性的全面进步,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和品牌影响力上取得突破,更在产业生态层面为中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构建了坚实的自信基石。
  暂且不论当前备受全球瞩目的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体系,仅就传统能源汽车技术而言,自主品牌已实现全面赶超。10多年来,通用汽车大规模采用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产品,福特汽车也大量采用长安汽车和江铃汽车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奇瑞汽车向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整车企业提供超过30万台发动机;吉利汽车研发的新一代发动机更是供给奔驰、雷诺、沃尔沃等欧美知名品牌。甚至就连最为苛刻的西方汽车分析师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已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众所周知,豪华汽车品牌一直是西方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它们在文化认知和技术壁垒上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过去15年间,吉利汽车勇敢地踏上国际化征程,成功并购沃尔沃,以中国智慧和创新思维为这个传统的欧洲豪华品牌注入新活力;一汽集团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通过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使红旗品牌重焕生机,并逐步向海外市场拓展;华为则凭借其在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跨界与赛力斯、奇瑞等企业合作,通过创新模式打造出享界、尊界等一系列具有高端品质的豪华汽车产品,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广泛青睐。而反观那些未能及时与中国市场建立紧密联系或错失中方资本合作的西方豪华汽车品牌,如萨博、谛艾仕、双龙、阿尔法·罗密欧等,它们在全球市场的地位逐渐削弱,有的甚至已退出历史舞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中,华为和小米成功跨界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和谷歌的跨界尝试却充满荆棘,最终黯然收场。而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这得益于我国积极的产业政策及地方政府创新性的支持体系,助力特斯拉成功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全球业绩持续稳健增长。相较之下,特斯拉在欧洲新建工厂的进程却遭遇诸多挑战,进展十分缓慢。这也从侧面彰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独特优势与强大竞争力。
  今日,我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就,并非仅仅依靠“新能源换道超车”策略,而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汽车技术全面领先的综合体现;它也不是外资汽车企业技术恩赐的结果,而是“市场换技术”战略与适时推出“振兴自主品牌”等产业顶层设计的深刻成果;它更不是建立在“别人一时疏忽”或“小院高墙”等谬论之上的幻想,而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度推进与“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伟大自力更生精神的深度融合与共同推动。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道路自信,也是我们向汽车强国目标坚定迈进的强大动力源泉。
  (作者李子良系艾兰里奥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