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招聘”公众号发布20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将吸纳人形机器人等相关专业人才;广汽集团公开展示第二代可以情感互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奇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联合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共同推进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落地应用,截至目前已在极氪、比亚迪等多家整车厂启动示范应用或联合开发项目;纵目科技成立机器人公司;华为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快明年量产……
在目前全球最热的产业中,人形机器人“当仁不让”。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其产业发展将带动机械、电子、传感、软件、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共同进步,正因如此吸引汽车产业链条上众多企业竞相参与。例如,速腾聚创日前发布的2024年三季报显示,其机器人板块业务定点和订单规模均已超过预期,预计明年机器人领域的出货量有望突破六位数。“与汽车行业类似,机器人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速腾聚创首席执行官邱纯潮所言,揭开了“新蓝海”的一隅。
人形机器人赛道“点火发射”
如今,站在跨界融合交汇点上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各类企业热捧的“明星”。前不久,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透露,该公司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已在工厂上岗,可以实现自主避障、分拣、搬运零部件,甚至用手端起咖啡递给客人。“未来,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大部分将体现在人形机器人业务上。”马斯克预言,未来人类和机器人的数量比例将为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或达到100亿至200亿台,远超电动汽车。
不仅特斯拉,其他跨国车企及供应商也在布局人形机器人。其中,丰田汽车旗下丰田研究所与现代汽车旗下波士顿动力,正合作开发具备先进人工智能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宝马、本田等跨国车企皆已研发人形机器人。智能计算芯片巨头英伟达也宣布入局,再度将人形机器人推向“风口”。
在国内市场,今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人形机器人是主要研发业务之一。据介绍,华为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特别是在软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智能化的技术底座。与此同时,比亚迪、小鹏汽车、国轩高科等多家实力较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均在加码这一新赛道。
新“风口”已至,政策支持自然不会缺席。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多领域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划时代颠覆性产品,并对其2025~2027年的发展做出规划。在2024年1月由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部署重点任务时提到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第一位。
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今年12月,重庆市印发《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从15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举措,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南京、四川等地也于年内推出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立足各地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推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人形机器人领域至少已有40余笔融资,单笔融资额较大的是宇树科技,其B2轮融资近10亿元;银河通用也获得天使轮融资7亿元。此外,红杉中国投资了具身智能系统初创公司穹彻智能。此类融资为相关企业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协作、技术引进提供了保障。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借助自身的AI能力,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判断,可自主学习和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并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也更适合为如今汽车业的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等环节提供支持。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电动汽车都是当今的“风口”产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各类企业的入局,正是要抢着加入热门“风口”。
车企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未来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升温,与汽车智能化趋势不谋而合,为整车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更大的应用和想象空间,还能替代一些诸如整车喷漆等风险较高、不适合人工作业的环节。因此,整车企业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冲锋在前”。
在比亚迪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的消息曝光之前,就有报道称,其生产线上出现了人形机器人,担任搬运沉重的电池组、安装精密电子元件等工作。据悉,该款人形机器人为国内某机器人科技公司研发,身高172厘米,体重76公斤,头部配备双耳鱼眼相机,不仅能够实现3D立体视觉,还能360°感知周围环境。人形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比亚迪就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此外,比亚迪还与其他机器人公司合作,也投资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天眼查显示,2023年8月,比亚迪投资入股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智元”),成为其股东之一。同时,人形机器人科技公司优必选,在创立初期曾获得比亚迪的投资。
同样从2022年起,广汽集团也开始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现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关键零部件全栈自研。目前,广汽人形机器人研发已进入第三代,全新产品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发布。“广汽具身智能机器人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备全地形通行能力,能够完成多场景服务。”广汽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向记者介绍说。
上汽集团同样以投资机器人企业等形式展开布局。今年,上汽集团旗下上海汽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上海智元的A3轮战略融资,以及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LimX Dynamics的战略投资。
奇瑞汽车自2007年起,通过原子公司埃夫特开发工业机器人。前不久,奇瑞汽车展示了名为“Mornine”的人形机器人。作为导购,它能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还形成了汽车专家模型库,比销售员工记忆更精准,内容更丰富。
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进展一马当先。近日,小鹏汽车公布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新技术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加快了人形机器人的响应速度和动态稳定性。目前,小鹏汽车已对外发布自主研发的小鹏Iron机器人,身高达178厘米,体重70公斤,配备62个主动自由度,使其动作更加灵活自然,已进入小鹏汽车工厂承担组装等生产任务。在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看来,未来,智能汽车厂商同时也将是智能机器人厂商,且能够产生1+1>2的效应。
如今,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场景正在拓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已走到产业化落地阶段。”优必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熊友军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自然语言交互,因此会是下一代的人机交互中心,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从长期来看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供应链企业发掘“新蓝海”机遇
在整车企业不断加码人形机器人领域之际,一些供应链企业也看到了发展新机遇,并开始逐渐发力。
速腾聚创因研发、制造激光雷达而被行业所熟知,但外界对其机器人业务知之甚少。根据公司财报,今年三季度,速腾聚创总收入约11.3亿元,同比增长91.5%,超过2023年全年营收;毛利率由2024年一季度的12.3%逐季提升至17.5%,盈利预期持续改善。其中,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和业务取得多项突破,成为新增长引擎,且“车载+机器人”业务持续增长。“降低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助力行业更快实现智能化和规模化落地。”邱纯潮道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天奇股份的循环产业以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为主,同时还聚焦汽车智能装备,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等业务。2023年8月,天奇股份与优必选设立合资公司,持股22%,并联合整车企业加速推进汽车制造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开发及应用。今年8月,合资双方与吉利汽车一家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定制化开发的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在三方合作中,优必选提供基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吉利子公司提供应用场景,天奇股份负责数据采集、工艺模型研发以及场景改进设计等。目前,天奇股份智能业务90%的用户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也在积极筹备“出海”。
12月4日,上海纵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纵目科技曾是智驾行业的明星公司,2015至2022年完成A至E轮融资。2023年以来,纵目科技先后经历核心高管离职、大客户泊车产品供应商切换而引发动荡,业务发展受到影响。今年1月,纵目科技已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表明其将主要业务押注于机器人领域。此外,地平线也成立子公司地瓜机器人,提供机器人开发软硬件。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的高管离职后,几乎不约而同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有消息称,地平线原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原总裁余轶南已正式离职,将进入具身智能领域创业。此前,小米汽车原智驾量产负责人刘方加入安克创新组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团队;小鹏汽车原自动驾驶AI负责人刘兰个川也曾短暂加入安克创新,负责机器人、大模型等具身智能方面的研发工作。此外,华为车BU原首席科学家陈亦伦、Momenta原量产研发负责人高继扬等也投身在这一领域。
事实上,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上,集聚了电机、执行器、减速器、感知系统等众多实力较强的零部件企业。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车端和人形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具有一定技术相通性,供应链重合度较高,汽车领域有产品和技术储备的市场参与者有望实现车端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延伸。在车端与机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较高的前提下,叠加大厂入局+技术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机器人发展有望持续推进,带来相关零部件企业的投资机遇。“包括电机、传感器、减速机构、电池、冷却系统、轴承、芯片等部件在车端与机器人端具有一定技术相通性。同时,机器人零部件与汽车零部件在原材料、设计、工艺、设备、装配,以及成本管控能力、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相通性,这就意味着在汽车领域具有相关产品、技术储备的公司,有望实现产品从车端向人形机器人端的延伸。”这份研究报告写道。
“之所以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及应用围绕车企去做,在于汽车行业有足够的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制造业就业主力老龄化、用工成本升高等压力不无关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具身智能,且精细化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解决汽车制造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由此也成为相关供应链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向高度智能化方向持续演进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汇集并筛选了200项“2024年最佳发明”;人形机器人登上封面,被称为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外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这是多重因素集聚叠加的结果。”邓志东认为,一方面,是在人工智能、通信、感知、传动等各个相关细分领域技术支持下,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技术发展逐步进入实用阶段,可以在汽车行业的场景下进行训练和应用,同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是产业特别是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有大量且迫切的应用需求,而2025年又是一个特别的年份,结合“十四五”规划收官,汽车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很可能都将出现较快速度的增长。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像特斯拉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这样的“鲶鱼效应”的刺激。这些因素汇聚交织,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应该水到渠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已达到发达阶段。由于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应用环境较为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员谈到,以往的机械运动往往是以地面为基础的平面运动,但人形机器人需要兼顾前后左右上下多个维度的运动,还要在各种状态下保持稳定和灵活,这对软硬件协同是个新的挑战。
此外,也有相关企业反映,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目前也存在不同观点。例如在移动能力上,分为双足和非双足,手指则有二指、三指、五指等方案。相比国内汽车智驾系统正逐渐向纯视觉等方案集中统一,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仍然是企业各自定义产品、制定标准,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技术规范的局面。
“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熊友军表示,人形机器人还缺乏统一的通用数据集等,所以既要建立标准和规范,也离不开开源开放的环境,同时还需探讨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法规即伦理道德,逐步完善法律法规。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着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这从比亚迪近期的招聘信息中也可以看出,其中包括高级算法、高级结构、高级仿真、高级工艺、高级硬件、高级软件、高级测试等多个相关专业的人才。资料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求比例高达1:10。目前,人工智能及人形机器人相关岗位主要依靠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支撑,高层次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人事主管表示,顶级高校学历只是招聘的门槛,大约100份简历中仅有1人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符合企业要求。“解决人才短板已经迫在眉睫。”崔东树认为,应该有适当的机制吸引全球人才加入,从而夯实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基础,并加速其在汽车行业应用的步伐。
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较短,且回报丰厚;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万亿美元。“国内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加上人形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正是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邓志东表示,两者都是智能化技术的代表,而它们的交汇融合也将向着高度智能化持续演进,前景究竟如何,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