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莫让“绿通”政策变了味

2025-01-20

       近日,一起货车司机运送橘子却未获“绿通”免收通行费的事件冲上热搜。根据货车司机发布的视频,他与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就整车橘子是否新鲜产生争执。工作人员认为橘子多数不够新鲜,疑为送往罐头厂的加工原料,不符合“绿通”政策要求;而司机则坚称橘子仅是外皮有黑斑,并未腐烂变质。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各界对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执行尺度与农产品品质认定标准的广泛讨论。
  设立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旨在促进鲜活农产品高效率、低成本流通,更好地保障“菜篮子”供应。按照政策规定,车辆合法装载运输全国统一《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的产品,可免收通行费,这是一项切实惠及民众的举措。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却时常出现争议。诸如去叶莴笋被归类为“深加工产品”,白菜因叶子枯萎被认定为“非新鲜蔬菜”,致使这些本应享受“绿色通道”免费通行的车辆无法获得优惠。这些案例不仅引发纠纷和负面舆论,给广大公路物流驾驶员造成困扰,更阻碍了鲜活农产品流通。
  细究背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随着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扩大,品种类别不断丰富,一些外形相似、名称相近的产品不断增多,客观上加大了“绿色通道”政策的执行难度。
  其二,政策执行中存在模糊地带,导致各地对“绿通”车辆的界定与查验标准存在差异。例如,国家标准规定超限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可享受“绿色通道”优惠,但部分省份却不予执行;草料在内蒙古自治区被视为“绿通”产品,但在其他省份则并非如此。标准多样且不一致,让不少运输从业者感到困惑。不仅如此,各地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对鲜活农产品品种及新鲜度的界定主观性强,引发诸多分歧和争议。
  为纾解“绿通”运输存在的堵点和难点,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于2023年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服务水平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不仅对“绿通”产品目录进行调整优化,重点解决鲜活农产品具体品种识别问题,还统一规范查验尺度,对“鲜活”“深加工”“整车合法装载”“计重设备合理误差”等查验标准进行细化明确。
  然而,此次运送橘子未获“绿通”免收通行费事件暴露出部分地方和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对“绿通”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仍存在偏差。根据《通知》,新鲜水果被明确列为“绿通”产品,判断依据在于是否保持原有形态且未经深加工处理。该事件中,收费站工作人员对橘子新鲜度的判断过于主观,并错误地将产品加工用途作为拒绝其享受“绿色通道”待遇的依据。这种做法看似是严格执行政策,实则是对政策的误读和曲解,不仅损害政策公正性,还加剧农产品流通压力,背离政策制定初衷。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优势在于节约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显著提升效率,进而助力运输从业者获得更高经济收益。以此事件为镜,我们有必要反思现有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漏洞,全面梳理“绿通”政策操作指南,力求最大限度消除执行的模糊地带和不确定性。
  此外,各地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确保政策执行规范化与标准化;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则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切实维护“绿通”政策公平性与权威性,特别是在鲜活农产品品质的判断上,应有明确、客观的依据,避免过度依赖工作人员主观判断,从而避免类似争议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可考虑对审查机制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建立“绿通”运输车辆白名单管理机制、引入数字化查验手段等措施,大幅提升查验效率,确保“绿通”车辆能实现快速查验、快速通行,使农产品运输更加高效便捷,让“绿通”变为“速通”,使这一利好政策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切实惠及广大运输从业者,牢牢守护百姓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