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手段提升新能源重卡使用占比

2025-06-30

“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这是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5〕42号)确立的目标。对于新能源重卡而言,是一次最为明确的能源转型要求,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更是能源转型升级大步前进的号角。

近一两年来,在国家多个部委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新能源重卡被频频提及,如《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政府主管部门多次提及新能源重卡的发展,目的是要以强有力的政策驱动新能源重卡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

事实而言,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工具箱”的迭代升级,标志着新能源重卡推广需要更高层级的系统化攻坚。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汽车领域新能源化的天花板应该是重卡,重卡的新能源化绝非简单的车辆替代,而是一场涉及能源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后市场服务的系统性变革。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推进部分特殊应用场景的新能源重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煤炭运输特殊性为新能源重卡提供了天然试验场。通常情况下,从煤矿到洗煤厂平均30公里的短途运输,从铁路货场到电厂80公里的固定运输线路,这些场景对车辆续驶里程要求低且运行路线固定,恰好避开了当前新能源重卡的续驶里程短板。在陕西神木,已有企业建成“矿场-换电站-铁路站”三位一体电气化运输网络,每辆车日行驶里程约在250公里左右,电池日充电循环次数在1.5次以内,实现了运营效率与动力电池寿命的最佳平衡。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山西省推出“煤炭绿色运输通行证”制度,以体系化方案提升新能源重卡用户的积极性,对新能源车辆给予路权优先、高速费减免等优惠,使新能源重卡日均运营时长从8小时提升至14小时。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绿电运输认证”体系,将新能源车辆运输量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每万吨公路运输量可获得120元碳汇收益。

借助工业行业的环保政策,也是推进重卡新能源化的另一重要手段。2019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5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意见》提出汽车运输部分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汽车。同年,生态环境部发布《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经过2020年进一步修订后,对钢铁等行业制定绩效分级指标,要求该绩效等级直接影响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的减排豁免权。以长流程钢铁企业为例,A级企业大宗物料和产品采用清洁运输方式或电动重型载货车比例不低于80%。鞍钢等钢铁企业还试点氢能重卡,在区域运输(如鞍山至鲅鱼圈320公里的运行路线)中实现零排放,氢能重卡的续驶里程达400公里,结合加氢站网络建设,探索长途运输可能性。钢铁行业环保政策通过“强制比例+经济激励+技术创新”组合拳,推动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从2024年的7%跃升至目前的18%,成果斐然。

尽管我国在重卡新能源化方面成就显著,但要想快速提升新能源重卡的保有量,从政策驱动到市场引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维度融合发展才是关键。

一是持续提升路权与运营激励。近几年以来,国内多地出台针对新能源重卡实行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的政策,如雄安新区等试点区域对新能源重卡开放路权(24小时作业、绿色通道优先等),但多数城市尚缺乏类似鼓励政策。新能源重卡并未在路权、高速公路通行费用等方面获得明显优势,相关经济性与路权优势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建立健全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新能源重卡的碳减排价值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收益,尽管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地方政府尝试将碳减排评价与绿色信贷挂钩,但在全国范围内,碳交易机制对运输环节的覆盖仍不完善,企业缺乏持续投入动力。

三是持续提高车辆续驶里程、电池寿命。新能源重卡当前仍面临续驶里程短、运营效率偏低、电池寿命短3个短板。新能源重卡在冬季的续驶里程普遍下降30%~40%,例如,唐山某企业营运的新能源重卡,在夏季续驶里程为200公里,冬季则仅为140公里,严重限制全天候运营能力。尽管部分企业推出液冷热管理系统,但高寒地区的实际表现仍需验证。此外,磷酸铁锂电池在4C充电倍率下循环寿命缩减至2000次以下,而重卡日均补能次数达1.5次,导致电池更换周期缩短至3~4年,增加全生命周期成本。

四是强化新能源重卡保值率体系建设。当前,新能源重卡不保值是用户不愿购买新能源重卡的关键原因之一。作为生产资料要素,各企业必须从制造端就高度重视新能源重卡的生命周期成本。各商用车企业要让用户购车后能通过二手新能源重卡残值获得应有利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选购新能源重卡的积极性。

重卡新能源化是大势所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商用车行业应如何将政策、技术、安全、利润等因素考虑到位,再通过氢能、智能驾驶等技术突破,加速新能源重卡在长途运输中的应用,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作者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