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上千万人的社会群体,卡车司机(卡友)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与日俱增。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赋能正持续汇聚,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顶层设计更在纵深推进——从劳动报酬的刚性保障到从业生态的系统性优化,制度框架日益清晰。其中,专门为卡友出行提供便利的“司机之家”,在2025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加强卡友合法权益保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被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高博提及:相关部门将对其进行改造提升,让卡友在运输途中更好找、设施使用更便利、服务内容更实用。
卡友及物流从业者对相关部门关注其营运出行、高屋建瓴规划提升服务质量的举措满怀感激。若这些“司机之家”能稳定运营,无疑将为卡友提供极大帮助。
Vol.1
目前“司机之家”的运营情况如何?
据中汽兄弟会员反馈及相关视频下的卡友评论,部分地区的“司机之家”运营良好,切实为卡友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不少地区的“司机之家”服务有限,或限时开放,或运营一段时间后干脆锁门停用。
这种现象的根源,需从“司机之家”的建设维护主体及费用来源说起。
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的运营成本主要通过多元化机制共同承担:一方面,建设主体如石油公司、物流园区等运营单位需自行承担日常开支,包括设施维护、人员工资、水电费用等;另一方面,中华全国总工会对符合条件的“司机之家”提供一次性建设补贴,部分省级总工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配套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与交通运输部门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等措施降低运营成本。为增强可持续性,不少“司机之家”还拓展了餐饮、车辆维修、应急救援等增值服务,通过异业合作(如与汽修、保险、洗车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缓解运营压力,力求持续提供优质服务。
可见,“司机之家”的运营成本虽通过企业自筹、政府补贴、政策支持、多元经营、异业合作等多种途径承担,但缺乏固定的长期投入保障。此外,“司机之家”为卡友提供的福利性服务,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速服务区吸引人气,却与服务区的收费项目存在矛盾。因此,服务区对“司机之家”的态度易受自身业务调整、管理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难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Vol.2
卡友真的需要“司机之家”吗?答案是“需要,但不那么必需”。
“司机之家”是服务所有驾驶员的,建设“司机之家”非常有意义。哪些卡友会使用“司机之家”?主要是中长途运输的卡友,即驾驶中卡、重卡、挂车的群体。他们在整个卡友群体中收入处于中上水平。
“司机之家”提供的服务包括免费基础项(停车休息、热水供应、饭菜加热、淋浴、洗衣)与增值服务(优惠餐饮、车辆维修保养、应急救援、政务办理等),但卡友高频使用的项目并不多。
目前多数服务区的安保质量,让卡友难以放心离开车辆与货物去“司机之家”休息;除非车辆故障无法行驶,卡友很少会在高速服务区进行维修保养——从这些角度看,“司机之家”的服务更像“锦上添花”。
不过,热水供应、淋浴场所等服务本是高速服务区的基本职能,许多服务区此前并未落实。通过“司机之家”完善这些功能,对卡友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Vol.3
为何说规范高速服务区对卡友的帮助更大?
多年来,中汽兄弟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举办了数百场卡友关爱活动。每次选择活动场地时,都会先收集卡友反馈,再进行实地调研,对大部分服务区运营及服务情况做了了解,许多服务区的运营情况都差强人意。
国家建设高速服务区的初衷,是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改善卡友等长途驾驶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其应提供停车休息、餐饮供给、车辆维修、加油加气等一系列服务。
但许多服务区连基本功能都不完善——除了能提供简单餐饮,其他服务要么缺失,要么质量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与服务区的运营主体密切相关。
高速服务区的运营模式包括“公家自营”“社会资本承包”等多种。各地交通集团是主要运营主体之一,许多服务区由高速公路建设公司或其下属的服务区管理公司(多为国有背景)直接运营,负责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理的全流程;此外,部分服务区会将整体或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以提升服务质量、减轻国企管理负担;还有一些服务区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与品牌餐饮、零售等商业伙伴合作运营区内商业设施。
不同运营主体、运营能力与态度的差异,导致服务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卡友们期待这些服务区能早日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Vol.4
在服务区,卡友需要什么服务?或者说,他们希望被怎样对待?
从多年与卡友的交流中能深切感受到:绝大多数卡友并不认为自己是需要特殊关照的弱势群体。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平等对待——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在服务区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服务。对卡友而言,诉求其实很朴素:希望服务区坚守设立初衷,切实履行职责,提供完善的基础功能。他们不求额外优待,只盼长途奔波间隙,能有一个安心休憩、补给的港湾,让每一次停靠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卡友期望服务区安全保障落到实处。服务区作为面向公众的公共场所,即便只是短暂停留,也不应让司乘人员在停车场遭遇财物失窃。但许多高速服务区在基础安全防护上存在明显短板:监控设备覆盖率低、安保力量薄弱甚至缺失,直接导致盗油、偷货、窃取车辆配件等问题频发,“油耗子”等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卡友造成不小经济损失。
这种安全防线的失守,不仅让卡友在服务区停留时提心吊胆,更违背了服务区“安全港湾”的基本定位。保障司乘人员人身与财产安全,本就是运营管理的底线——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所谓“服务”便成了空谈。
服务区的基础功能必须得到刚性保障。对货车司机而言,用水需求尤为迫切:夏季需要热水洗澡洗衣,冬季需要热水取暖、泡饮。这些本是服务区必须提供的免费基础服务,也是其设立的核心初衷之一。但部分运营主体受逐利思维主导,让这项基础服务打了折扣。有些服务区热水温度不够,或者水流很小,今年4月,有些服务区竟在热水器外设置围栏,变相阻止货车司机使用。这种为削减成本而忽视群体基本需求的行为,不仅背离了服务区的公益属性,更损害了货车司机的合理权益,实在不该出现。
规划停车位、供货车临时停靠休整,本是高速服务区的基本职能。但部分服务区运营方奉行区别对待逻辑:在车位划分上,刻意将货车位与小车位割裂,货车位往往被安排在服务区最偏僻的角落或远离便利设施的区域,不仅位置隐蔽难寻,数量也严重不足。
这直接导致许多货车司机抵达服务区后,要么找不到合规车位,要么需绕行至不便之处勉强停靠,最终只能无奈驶离。看似简单的车位分配,实则暴露了运营方对货车群体需求的漠视,既违背了服务区“服务所有司乘”的公共属性,也无形中削弱了货车司机的休憩权。
高速运营主体的逐利倾向引发的问题不止于此。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部分服务区竟直接将货车拒之门外——2024年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一些服务区因小车流量激增,以“货车占地大、消费少”为由拒绝其进入,导致货车司机无法按时休整,甚至因疲劳驾驶被处罚,合法权益受损。
服务区的核心职能应回归纯粹的服务本质。湖南、江苏、山东等省份近年已明确允许在高速服务区开展执法检查。对于酒驾等直接威胁道路安全的即时违法犯罪行为,在此类场所及时拦截查处确有必要。但需注意:绝大多数货车司机对超载行为同样深恶痛绝——超载不仅加剧货运行业恶性竞争,更给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对于此类违法行为,若能从源头杜绝超载车辆驶入高速,效果会更彻底,并且出入口有称重地磅也更方便,在收费站出入口开展检查更为适宜。此外,像超速等交通违法,通过其他路段的常态化执法管控更方便。
让卡友放下顾虑,安心进入服务区休整,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这既符合交通管理的初衷,也体现了对货运从业者的人文关怀。
高速服务区的权责边界必须清晰界定。长期以来,服务区内维修价格虚高的问题备受诟病;而近年来更频繁出现阻拦货车司机自行修车的情况,这一现象尤为刺眼。
高速服务区的核心定位之一,本就是为司乘人员提供休憩空间及应对车辆突发状况的便利——司机在服务区自行简单检修车辆,属于合理利用公共服务空间的行为。但部分服务区运营主体抱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态,以垄断姿态阻止司机自行处理车辆问题,本质上是对自身权责的错位认知:将公共服务场所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封闭空间,忽视了服务区的公益属性与司机的合理权益。
期待相关监管部门尽快介入规范,进一步明确服务区在车辆维修服务中的权责边界,禁止以不正当手段排斥司机自行检修或选择外部维修资源的行为。同时,希望服务区内的维修服务能真正纳入市场化竞争轨道,通过透明定价、提升质量参与良性竞争,让货车司机既能自主选择维修方式,也能在需要专业服务时获得合理价格与可靠保障——这才是服务区履行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
Vol.5
卡友群体深深感念相关部门对行业运营痛点的关注,“司机之家”的落地生根,已然成为卡友奔波途中最温暖的慰藉,这份关怀让他们在千里货运路上倍感安心。他们满心期盼,这份贴心服务能如细水长流般持续滋养旅途;卡友们更渴望高速公路服务区能真正回归公共服务的本源——以平等姿态承载每一份奔波,以完善功能托举每一次停靠,让每一位卡友都能在这里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便利。
唯有如此,这些驰骋在物流动脉上的劳动者,才能更安心地肩负起连接城乡、畅通经济的使命,在为国家物资流通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能带着踏实与温暖,为家人的幸福稳稳前行。这不仅是对千万卡友的应有回馈,更是交通网络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担当。